借著今日下午聯合主辦的“2014大事件.全媒體營銷大會”,《商業價值》和鈦媒體低調宣布了我們自己的“大事件”,兩家公司正式合并。
這是傳言已久的“兩家公司將整合”的消息正式落定,雙方也公布了合并方式:將合并成立新型傳媒集團和新品牌“BT傳媒”(Logo如下圖)。
《商業價值》出版人兼主編劉湘明以雜志創刊五周年為主題發表演講,包括對未來新可能性的展望,也對BT品牌的含義做了三層含義的解釋:
一是這家公司主營領域的簡寫:Business+Tech;二是商業價值(Business Value)+鈦媒體 (TMTpost)的英文首字母;三是Best的簡寫。
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表示,很驕傲能夠成為《商業價值》的新伙伴,也很驕傲鈦媒體迎來了新的合伙人,“這是我、湘明、萬寧,當然還有我們整個整合后重新出發的團隊,二次創業的開始。我相信BT將在互聯網時代的未來傳媒大格局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span>
BT傳媒,Biz&Tech,其Slogan是“連接技術商業變革者”,力圖連接那些企圖和正在改變世界的人,定位是為創新、創業、創造人群,提供最高效、專業的信息交流和服務平臺;以高質量的內容和線下活動,豐富的傳播矩陣和新型產品體驗,形成中國最大也最具影響力的財經科技信息服務提供商。
目前,BT傳媒旗下擁有:高端精品月刊《商業價值》雜志、鈦媒體網站、ITValue社區和創投資本服務;還包括特色內容傳播平臺:“我造” 智能創意社群(新銳智能產品和創意設計社群,微信號:trendmakers); “人人都能寫電影”(與華誼兄弟合作的影視聯網化寫作社區,微信號:AV_bar )等子產品,拉長了整個內容產業鏈。BT傳媒力圖打造了一條用戶、內容、產品、資本與服務的閉環鏈條。
高質量的內容:不僅擁有專業和深度采寫的原創團隊,還擁有鼓勵專業用戶參與的社會化寫作、專業編輯平臺協作的互聯網內容生產機制,2000名作者常年供稿。
高質量的會議活動:年度大會(MIIC大會、BT challenge大會、ITvalue峰會)+季度主題會(智能我造、創意營銷)+月度筆談會(作者、意見領袖、讀書會)+每周課堂(變態課堂)
立體傳播矩陣:
1、網站(月訪問用戶>1500萬);2、高端精品商業雜志(每月5日出版,10.5萬發行量,商業價值周刊電子版每周推送20余萬訂閱用戶);3、移動客戶端(200來萬用戶下載);4、微信公眾帳號(旗下四個帳號覆蓋超過50萬訂閱用戶);5、微博(旗下兩大微博主號即覆蓋超過300萬粉絲);6、移動閱讀聚合終端(zaker、鮮果等客戶端千萬級訂閱用戶)
以下是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在“2014大事件.全媒體營銷大會”上宣布成立BT傳媒后的分享全文:
很多朋友聽說這事都會問同一個問題,你們為何要合并? 我總開玩笑說,原來還沒做鈦媒體的時候,就對科技媒體圈兩個媒體領袖名字是如雷貫耳,劉湘明、萬寧。兩個人,長得又帥、又是大叔,還低調,神秘是吧。能一起開創一番事業那簡直是美夢呀!
我跟湘明感覺詞頻和風格很不一樣,但我們在很多問題上的認識、理念和判斷高度一致。所以走到一起終究是殊途同歸的。
我是從財經媒體圈誤打誤撞進入科技媒體圈,不過走上了財經、科技、人文的十字路口,繼續仰望星空時,腳底下卻踏實多了。
商業價值創刊五年了,我很為這本雜志感到驕傲。我出來創業做鈦媒體也兩年了,整整兩年了。這兩年經歷的一切,也讓我學到和成長了很多。我也很為這一支精干的,極具戰斗力的鈦媒體團隊感到驕傲。
剛才湘明說看了鈦媒體后臺很震撼。其實就是我們完全實現的在線協作內容生產方式。每天幾乎都要有超過一百篇投稿,我們經過嚴格審核、精編,把質量最高的那些用最適合的方式展現出來。我們也不是完全沒稿費激勵,我們是想用一種用戶機制來選擇,哪些文章值得Pay money,之前是每月選,我們很快就會實現一周選擇一次。
我常常說,我們寫稿該拋棄word這種落后的發稿生產力了。 我們很多記者發稿已都是直接用鈦媒體平臺的編輯器或者印象筆記了。我今天這個講稿的綱要就是用手機在印象筆記上敲出來的。
鈦媒體從一出生就拋棄了傳統的很多東西,就是以個用戶中心為核心開展的內容生產和組織方式。包括我們是最早采用全“作者”式發稿模式的,全面通過產品實現所有寫作的在線協作。2年前剛開始的時候,有人問我,別人都要做大量轉載,吸引眼球你為何不做。除了對于版權的規范外,我其實就是想做一個全部突出個人,突出寫作者主體,而不是突出是新浪來的還是網易還是騰訊來的的內容。我們應該是最早,我們所有記者發稿都是他自己的賬戶體系下,而不是統一稱為鈦媒體發稿。
這在當時可能需要一些勇氣,但現在看來是對的,也在很多網站都很普遍了?;ヂ摼W去中心化其實就是盡量縮減內容生產源頭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我特別驕傲的是,鈦媒體迎來了新的伙伴。而我也非常驕傲的成為了商業價值這個團隊的一員。我們從此還有了一個新的孩子,BT傳媒。
我們為什么要成立BT傳媒,這又要回到我們創業的初心。
我從很多年前就常常被問,或也問自己,為什么會如此熱愛做媒體;現在又常常問自己為何要創業。我說了不怕大家笑話,我真的就是想改變世界。
我對成為企業家、成為女強人之類的毫無興趣。我對自己的認知,永遠都是一個挑戰者,變革者。我們現在有一句slogan,是連接技術商業變革者。我自己覺得自己就是要做那個被連接的變革者,所以創造一個這樣的平臺去滿足我們這一類人的需求。
一是連接那些企圖和正在改變世界的人,二就是我們的堅持,為何會有對媒體有如此深的感情和情懷?
十年以前,乃至至今,成為媒體從業者都是是我們很多人的夢想,這個夢想中的媒體并不是因為是傳統還是新媒體,而是因為這個夢想中的媒體可以深刻影響和改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
而我們之所以會又形成新舊的判斷,我要借用湘明特愛說的一個詞:腐朽指數。傳統媒體在過去不知不覺中就是成為了一個腐朽指數非常高的領域,他將不僅會難以實現他最初那個“影響和改變世界”的夢想,反而可能成為絆腳石。
所以你說這是“媒體沒有價值”了嗎?顯然不是的。我們想要做的不過是去繼續找到那種能夠繼續改變世界的媒體方式,我們不僅有情懷,還有用。
這就是BT傳媒,做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傳媒集團,新模式、新技術、新體驗。
好了,我該好好說說BT傳媒了。這是我、湘明、萬寧,當然還有我們整個重新整合重新出發的團隊,二次創業的開始。
前面湘明已經說了,叫BT這個名字,其實是有多重含義的 。我相信BT將在未來的傳媒大格局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想用下面幾張PPT簡單勾勒下BT傳媒現在有什么,以及未來還可以想像什么。
(PPT省略)
每天必看,喜歡這種最新動態加視野開闊深度分析的東西,但是每次瀏覽都希望顯示器再變出一支筆,有些詞句或者數據,記下來麻煩,掠過有點可惜,要是來本虛擬雜志收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好了,我又在胡思亂想了,哈哈。希望鈦媒體持續優質!
《商業價值》與鈦媒體,我都很喜歡看。牛,太牛了。越來越喜歡鈦媒體了。
有種羨慕的感覺,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有多不容易,一直看好鈦媒體也在給身邊人推薦。
首先是恭喜,這是沒有話說的。沒想到鈦媒體可以在兩年時間里走得這么遠;加上《商業價值》雜志的業界價值。兩者聯姻的孩子 - BT傳媒一降生就有了“二代”的優良基因。 喜從天降、不能自已、心潮澎湃...好了,不抒情了。就像趙女士所說的,說點“有用的”! 首先,希望BT傳媒做得越來越不像“媒體”。如果可以把媒體分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話,可能最好的區分方法就是:“傳統”是已知的,“新的”是未知的。是否用網絡,用數字化不能當作區分的標準。在這個跨界的時代,祝愿BT傳媒不斷地將非媒體的因素連接到自己的肌體里來。 再則,希望BT傳媒越做越沒有方向。方向是一個有“假”力量的詞匯,請看偉人雕像伸先無限遠方的手臂...其實偉人自己也不知道他指向了何方。商業計劃和戰略只是一聲“發令槍”響,變化就此開始...。在這個“藍?!钡臅r代,祝愿BT傳媒專心于打造自己那艘帆船,因為這時你手中藍圖上的“美洲”還被稱為“中國”。 再三,希望BT傳媒越做越小?!白龃笞鰪姟敝粦撛谒{翔技校廣告語中出現,而不是BT大牛的宣言。大不但有大的難處,大還有大的災難。小小的團隊,多多的的觸角,聚集在了一起會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在這個“小而美”的時代,祝愿BT傳媒“心大身不沉”。成為一個擴張的團隊而不是一個擴張的系統。 最后,希望BT傳媒繼續勇敢做業界的異類。被“傳統媒體人”忽視、不屑、嘲笑的方式越要去嘗試,小步快跑朝前,閑暇之余回頭揀一路驚掉的下巴。他之媒體的“腐朽指數” - 注,不是我說的喔,原文見趙何娟女士講話...是我之“新媒體”利好...即使私下有時也“心向往之”。在這個“丑也要丑得有創意”的時代,美也在被重新定義。 自從“逃離”業界,蝸居國外,好久沒有用領導講話體寫文字了,寫新婚賀詞的感覺挺爽。謝謝BT傳媒給我這個機會。最后要說的是,確定是最后不確定的來源;不確定才能確定成為經典(掌聲經久不息...)
在這一撥新媒體中我最喜歡最看好的就是鈦媒體。內容非常有質量還很有趣,有視野。關鍵是創始人也很有搞笑,開放。而我最喜歡的商業雜志就是商業價值。我可以說我太賺了嗎?哈,祝福。非常期待在互聯網時代有一個新的大品牌媒體的誕生。
鈦媒體為啥沒有APP呢 這么好的內容。。。
經典
現在可以下載《商業價值》APP,查看鈦媒體精品內容哦
等待中
一個媒體過度平臺化、過分開放的結果就是,所謂的“意見領袖“越來越多,人越來越混雜,內容越來越水??醋罱伱襟w的文章已然感受到此種趨勢,但愿能精耕內容,分享更多有價值、有營養的內容,不要被某博、某寶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