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財經有棱
去年Q3以來,大廠財報集體“拉胯”,進入2022年,看大廠財報更是如拆“盲盒”,悲喜無常。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氣勢如虹的高增長太過“催肥”,寡淡如水的“自我調理”有助健康。
5月18日,騰訊發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實現營收1354.71億元,同比持平,為2015年以來季度增速最低。凈利潤(Non-IFRS)255.45億元,同比下跌23%,已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
不只是騰訊,以賺錢能力著稱的阿里2021自然年Q3、Q4季度凈利潤也同比下降39%、74%,百度同期凈利潤下降39%,41%;而華為2021年的營收同比減少了28.6%,干脆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
宏觀經濟調整、監管環境變化、疫情反復沖擊,都使大廠現金牛業務處于低速、低利、低增長態勢,短期內大概率難以扭轉。對于大廠來說,強化乃至加速云服務發展,在陷入增長泥沼的當下,是最為重要的解困之道。
云服務是大廠融入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打造未來十年價值基本盤的中興之地,更視為新的增長引擎。但隨著“數實融合”的不斷深入,云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變化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服務重心從IaaS層面向PaaS+SaaS轉換,二是客戶群體從中小企業+互聯網行業向政企市場轉移,三是國資云在基礎設施領域崛起,并接下了大多數政企單位的超級訂單。
這些都在重新考量大廠參與數字經濟的實力與決心,或者直白的說,大廠以后可能要干更多“苦活”、“累活”,面對更多“疑難雜癥”。
這也令大廠不得不停下激進擴張的腳步,以更“內行人”的方式去做云服務,思考模型,貼身定制。并重新盤算業務結構與人力成本,從追求規模轉為有質量的健康增長。
不過,面對新的市場,大廠還是略顯力有不逮,與國外云巨頭成熟的業務模式相比,也稍顯稚嫩。大廠在數字經濟未來發展中擔當何種角色?能否跨越增長鴻溝重新站起?
01 三朵云=1/3 AWS
騰訊財報顯示,2022年Q1,網絡廣告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8%至人民幣180億元;本土市場游戲收入同比下降1%至330億元,國際市場游戲收入增長4%至106億元。
數實經濟收入428億元,同比增長10%。雖然這是三年以來最差增速,但依然接近追平游戲收入。如果綜合兩大市場淡旺季來看,這點差距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依托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優勢,TOB業務依然是各家依賴的新增長引擎。但難以否認的是,在沒有達成使命之前,這個新引擎就已遭遇重大挑戰。
阿里財報顯示,阿里云在2021自然年q4收入增速降至20%,這是阿里云自公布業績以來的最低增速。華為云未公布季度收入增速,但其年收入增速已從2020年的168%下滑至2021年的30%。
涵蓋騰訊云的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2021年四季度為25%,本季則創下增速新低。另據長橋海豚投研估測,騰訊云2021年收入約為307億元,營收占比約5.5%。
背靠大廠的中國前三朵云,一直是國內云市場乃至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推手,也打造了很多的“標桿項目”。如阿里云的犀牛智造,騰訊云與富士康聯合打造的黑燈工廠,都成為了全球燈塔工廠。雙方還合作構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服務了超千家工業企業。
在云市場早期,國內云廠商主要把IT基礎設施作為服務通過網絡對外提供,像販賣水電一樣出售算力、存儲資源等,進行IaaS層面的擴張。主要客戶群體為中小企業和互聯網行業,領域包括電商、視頻、直播、游戲、在線教育等,靠規模稀釋云成本。
2020年,互聯網行業紅利消退,云計算的需求增長逐步放緩,也極小概率再誕生抖音、快手、拼多多、美團、滴滴這類新的用云大戶。
但多年下來,互聯網市場依然是云廠商收入占比最大的板塊。2021自然年第四季度,阿里云互聯網客戶營收占比依舊有48%。2019年以前,阿里云、騰訊云的互聯網收入營收占比更是在70%左右。
這使中國云廠商本應在高歌猛進的節點上,卻集體減速,并拉大和海外云廠商間的差距。無論營收增速、利潤率還是市場份額,均體現了這一點。
財報數據顯示,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2021年四季度的收入增速均保持在40%-50%之間。
從毛利率看,國內云廠商只有30%左右,營業利潤率低于5%。相比之下,亞馬遜AWS、微軟云的毛利率高達60%-70%,營業利潤率30%-40%。
從市場份額看,AWS是世界上最大的公有云,IaaS業務營收占比約7成,憑借其工程技術及供應鏈、高額投入和多維度技術創新的優勢,市場份額穩居第一。
微軟Azure市場份額約占20%,位列第二。IaaS和PaaS方面的能力比較突出,占其云收入的7成。谷歌云仍處于投入期,但虧損大幅收窄,并在2021年取代阿里云成為全球第三大云廠商。
從營收看,2021年亞馬遜AWS營收622億美元,同比增長37%。微軟Azure營收678億美元,同比增長27%。谷歌云營收192億美元,同比增長47%。
本土市場前三朵云同期營收合計,勉強等于三分之一個AWS。
但更令大廠焦慮的是,天翼云、移動云、聯通云等國資云的快速崛起。這意味著大廠云在國內公有云市場的份額可能已經見頂,未來幾年甚至有下降的風險。
2021年,天翼云、移動云、聯通云的營收增速分別為102%、114%、46%。三大電信運營商的云服務收入之和已經接近阿里云的水平,天翼云的收入很可能已經與騰訊云拉平。
也許,大廠云或將迎來最苦的日子。
02 大廠重新自我定位
騰訊財報表明,2022年Q1,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帳戶12.9億,同比增長3.8%,QQ 移動端月活躍賬戶數5.638 億,同比下滑7%。
同時企業微信上的真實企業與組織數已經超過1000萬,活躍用戶數超過1.8億,連接微信活躍用戶數超過5億。
2022年1月,在騰訊成立CSIG的第五個年頭,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實現了互聯互通,阿里則啟動了“云釘一體 ”戰略。
調研機構QuestMobile數據顯示,到今年3月,釘釘MAU月活已達2.2億,企微MAU為9800萬。
5月9日,企業微信發布公告,要按照平臺接口調用許可,向服務商進行收費,5月16日開始實行。這被視為其加速商業化的信號。而在兩個月前,釘釘開始PaaS化,并明確了定制釘釘、付費訂閱、抽取傭金三條商業化路徑。
從這個節點來看,大廠正進入新的時期,開始對云業務重新審視,并對自我重新定位:未來將在SaaS、PaaS層做“加法”,走全球化的道路。
2021年Q4電話會上,劉熾平提出騰訊云要從IaaS向Paan、SaaS遷移,同時坦承云業務目前處于凈虧損狀態。
雖然云市場最關鍵的指標是公有云IaaS,但PaaS和SaaS是承載應用的服務,代表云的使用深度和成熟度。
Gartner 2022年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IT支出結構中,硬件占31%、服務占15%、軟件占4%。而從全球IT支出結構來看,硬件占比19%、服務占比28%、軟件占比14%。
美國由于信息化起步時間早,在IT基礎設施和軟件SaaS化的層面,都獲得了較為充分的發展。業務標準化高,產業成熟度好。在軟件SaaS化層面,誕生了Oracle、SAP、Salesforce、Adobe、ServiceNow等市值超千億美金的巨頭,構建了成熟的SaaS生態。
對比之下,國內市場在SaaS和PaaS層,尚處于萌芽期,本土SaaS企業至今仍未有一家營收超過100億元。這也是中美在云服務上最主要的差距所在。
而大廠云最近幾年營收的增長,主要來自IT基礎設施云化的貢獻。但由于IaaS重資產特性,基本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態。
但在SaaS和PaaS層經營則截然不同,出售自營數據庫、數據智能產品,并依靠PaaS、SaaS伙伴激發應用生態,毛利率高達60%-80%。供給端的PaaS、SaaS伙伴還可以在云上為客戶提供應用工具,需求端的企業客戶也可以利用工具增效降本。
生態繁榮還可以讓云廠商分發SaaS應用獲得10%-20%的抽成,也會使上層應用爆發進一步帶動用云量。
但這條路大廠同樣面臨挑戰。
2020年,“新基建”政策促使各地政府和大型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力度,而原來用云主力互聯網行業增速下滑。此消彼長下,讓云廠商加快了政企市場擴張的步伐。
但兩者邏輯截然不同,后者經營難度遠高于前者。
政企客戶實際情況各不相同,需求也不相同。同時國內政企大客戶綜合政策合規、治理流程等因素,對公共云接受程度較低,偏愛私有云、混合云、專有云。導致原本基于公有云設想的“水電煤”自助服務,變成了貼身服務。
非標、分散、個性化的產品,無法低成本復制,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和時間財務成本。但為了進入這個市場,國內云廠商開始為政企客戶深度服務,貼身定制數字化轉型策略,扮演集成商角色,經營成本也遠高于海外云廠商。
但大廠云廠商在政企市場經驗相對缺乏,對現實情況缺乏了解。有時提出的技術解決方案太過超前,經常顯得“不太懂行”。
另外,天翼云、移動云、聯通云也憑“信創安全自主” 強勢崛起,在基礎設施市場、政企市場扮演越來越更要的角色,更是大量智慧城市項目的總包商。
未來算力基礎設施也如同通信網,也由三大電信運營商運營。按照“云網融合、算網融合”的設想,算力、存儲、網絡,如同電力一樣,將被統一調度輸送。
IDC數據顯示,三大電信運營商也擁有全國60%以上的IDC機房。
據財經雜志報道,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大量租用運營商的數據中心,同時國內云廠商需向電信運營商支付占其收入約30%的數據傳輸費用,這些都無形中加大了云廠商的運營成本。
2021年11月,騰訊云王景田公開表示,騰訊云在政企市場會聚焦兩個重點:一是健康碼這類有關國計民生的重點標桿項目;二是社保、財稅等騰訊擅長的項目。前期可以虧損,但能看到盈利前景。
譬如支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實現全面電子化的騰訊云“企業級分布式數據庫TDSQL”,就是這類標桿項目。
TDSQL與音視頻、人工智能、云原生等形成了完整的PaaS產品體系。近日還入選了Frost Radar領導者象限,增長指數排名第一。
其實,這個例子說明云廠商并非在政企市場就無路可走。華為云把新能源汽車視為重點行業,塞力斯、問界M5都取得了不錯的銷量。2021年,華為云占據國內汽車云市場(IaaS+PaaS)的份額為第一名。
騰訊云則在金融領域深耕,目前與中國人民銀行、六大國有行都建立了合作關系。頭部商業銀行中90%客戶、頭部前十券商全部使用了騰訊云服務,十二大保險集團中也有7家與騰訊云達成了合作。
未來,無論是千行百業數字化的深入,還是中國云出海,留給云廠商們的也是無垠空間。
03 深耕積累再出發
騰訊財報顯示,2022年Q1,騰訊研發投入153.83億元,同比增長36%,連續五個季度增速超過25%。
2021年,華為、阿里、騰訊占據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前三甲,10年累積研發支出分別為323億美元、302億美元、190億美元,但與國外巨頭相比差距還是較大。
據財經雜志整理,僅亞馬遜一家企業2021年研發支出就高達560億美元,幾乎約等于中國內地研發支出最高的10家科技企業當年575億美元研發支出總額。
不過,雖然國內大廠的研發投入暫時不及國外巨頭,但在研發布局上早就開始與其對標,涉及5G、芯片、AI、物聯網、邊緣計算、操作系統、數據庫核心軟件等關鍵領域。
近年來,這些數字技術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助力中國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大廠也基本完成了產業經驗的深耕積累。
而這一輪大廠的增勢放緩,與疫情反復、企業收縮成本不無有關,但也可以理解為持續發力之后的盤整蓄勢。當然,復盤、糾偏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也和宏觀經濟下行,即有疫情的沖擊,也有制造業連續12年世界第一后,由量變到質變之前需要調整,如出一轍。
5月16日公布的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1%,另外4月份青年失業率18.2%,創新高。此前發布的4月制造業PMI指數也顯示,景氣值處于兩年新低。
這些都意味著,宏觀經濟深度回調的風險相當高。
所以,大廠還需在中小企業紓困,分擔就業壓力承擔更多。在這方面,阿里、騰訊、華為都已經有所行動。騰訊3月起就進一步降費,并持續至2024年9月30日,預計多項舉措投入超百億。
從長期來看,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是在信息化尚未充分滲透的情況下,直接實現了向智能化躍遷。這使得數字技術底座并不扎實,應用生態也不繁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數字經濟的“后勁”。10年前提出的“四基”問題(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進展亦顯緩慢。
這些,可能都需要大廠蹲下身,才能作出的努力與貢獻.
5月17日,IDC發布的數據表明,天翼云僅以1.9%的差距排在華為之后,距離第二名騰訊也不過2.2%的差距。
其實,在當前競爭過度的態勢下,中國云出海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在東南亞,和西方巨頭尚有一戰之力。據Gartner發布的數據表明,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2021年占有亞太前5名中的三席,且合計市場份額達到40%。
所以,不如學習中國基建,拒絕內卷,“硬核”出海。
而“數字出海”也是中國數字經濟形成全球競爭力的關鍵一步,更是必經之路。在這一過程中,大廠應有“舍我其誰”的勇氣與擔當。
5月17日,阿里云宣布在德國法蘭克福新增一座數據中心正式啟用,至此,阿里云的德國法蘭克福節點擴展至3AZ可用區形態。
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7個地域節點,運營84個可用區。騰訊云則在全球27個地理區域,運營著70個可用區。
這也許說明,大廠出海,前哨早有布局,只待揚帆。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