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郭華
最近我在看最新一期的Gartner云數據庫魔力象限,發現了一家非常特別的公司InterSystems。
最先讓我覺得特別的是它上榜的時間。我把所有公司首次上榜的時間算了一下,平均是8年,但InterSystems卻長達42年,不僅顯然高于平均值,而且顯然高于其他所有公司的值。
于是我就對它做了一些研究,然后發現它遠比從時間軸上看過去的要有意思,它有這里唯一的業務型數據庫,也是這場零和游戲中罕見的非零和玩家,它背后故事漫長但不枯燥,非常值得一敘。
圖1:Gartner 2021云數據庫魔力象限及其上榜時間表
注:首次上榜耗時規則,以該公司首次投入數據庫市場的時間為起點,以第一次登上Gartner魔力象限為終點,但如果是首榜就上榜的,統一記為0,因為實際上正是這些公司開創了數據庫市場。
01 零和游戲
數據庫的市場競爭常常是零和的。
零和的概念來自博弈論,指利益總和一定,競爭只實現其在不同參與主體間劃分的一種狀態。
數據庫是存儲和處理數據的工具,而從數據源頭看,同樣的需求,數據一般只會進入一個數據庫,所以這顯然是零和的。
只不過得益于數據量的持續爆發,市場總規模一直在擴大,零和的殘酷性便被掩蓋了,似乎所有數據庫都在增長。但如果把數據庫按類型進行劃分,就會發現每個類型都會被一兩個產品所統治,比如關系類型下的Oracle、內存數據庫下的Redis、云數倉下的Snowflake等,這就是典型的零和特征。
02 抓錯牌
零和游戲的唯一目的是贏,所以作為數據庫廠商,一開始抓到什么牌是非常關鍵的。
從這點看,InterSystems的開局并不十分有利。
數據庫的主流是關系型數據庫,William Blair的數據顯示,關系型數據庫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圖2:William Blair數據庫市場分布
關系數據庫始于1970年,這年IBM提出了數據庫的關系模型。然后Oracle出現了、IBM DB2出現了、微軟SQLServer也出現了,它們抓到了數據庫歷史進程中最主流的牌,于是自1990年代起,便長久的統治了數據庫的關系時代。
圖3:William Blair數據庫市場分布
InterSystems成立于1978年,從時間看比Oracle還晚一年,它抓了另一張牌,MUMPS數據庫。
MUMPS全稱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Utility Multi-Programming System,翻譯過來是麻省總院編程系統,顧名思義,就是為支撐醫院的信息化需求而存在的一種技術。
MUMPS的起源其實比關系數據庫更早,是1967年,那時計算機還處于蠻荒時代,現代操作系統的鼻祖Unix、現代編程語言的鼻祖C語言,以及現代數據庫的基礎關系模型,都要在3年后的1970年才會出現。所以MUMPS沒有享受到后來的理論紅利,它閉門造車的兼顧了很多方面的工作,以至于在現代技術的視角下它看起來有些怪——實際上,MUMPS數據庫有時候還被稱為M編程語言。
MUMPS在技術上屬于層次型數據庫,適用場景有限。在以關系代數為基礎、更有通用型的關系數據庫出現后,層次型數據庫就被打上了前關系時代的標簽后放進了歷史的存檔里,除了偶爾為佐證關系模型的優越性時會拿出來外,很少再被討論。
所以InterSystems開局抓的是滾滾潮流中的非主流牌,甚至是逆流牌。
03 打好牌
不過InterSystems沒有打算換,它要把這張牌先打好。
它選擇了跟業務結合的打法。
MUMPS有個優點,那就是和醫療的需求特別匹配,這在其他所有數據庫中是獨一無二的。醫療信息化的典型場景是電子病歷,而電子病歷就是一種層次化的數據結構,MUMPS的全部設計都為處理這樣的東西而存在的。
圖4:電子病歷數據結構示意
所以MUMPS很快得到了醫療用戶的認可,然后有了用戶組和開發委員會,并在1977年形成了第一套MUMPS標準,ANSI X11.1-1977。接著在這個標準下,又出現了一些商用MUMPS供應商。
從這里開始,InterSystems就開始琢磨MUMPS這張牌的打法。
那時市場的主流有兩種,一種是獨立發展,一種是業務耦合。
前者以DEC為代表,模式和任何通用數據庫都一樣,就是獨立提供商業MUMPS產品。
后者以Meditech為代表,把MUMPS和應用做到一起,對外只售賣醫療應用系統。
Meditech成立于1969年,其創始人是Neil Pappalardo,而Neil Pappalardo也是MUMPS的創始人。Meditech開發了一種MUMPS的變體——MIIS。MIIS全稱Meditech Interpretive Information System,與MUMPS標準不兼容,后續也逐漸脫離了主流MUMPS的發展,成為了Meditech的專用技術。
InterSystems發展出了一種折中的方式,它找到了一個合作伙伴Epic。
Epic成立于1980年,定位和Meditech一樣,對外提供醫療應用系統,但不同的是,它使用InterSystems的數據庫。
所以它和InterSystems既不獨立,也不耦合,是一種結合的打法,一個做應用,一個做數據庫,兩個相加等于Meditech。
亞當斯密說分工帶來生產力上升,但分工程度取決于市場容量。
醫療信息化在1980年代那個時間點,應該是處于剛好要分工但規模又沒大到能分那么細的階段。所以InterSystems這種業務結合的中間打法最終占領了上風。那些獨立發展的產品,比如Data Tree的DTM、DEC的DSM、Micronetics的MSM,分別在1993年、1995年、1998都賣給了InterSystems。而Meditech不僅失去了MUMPS市場,甚至在醫療應用領域也被Epic超越了。
圖5:美國電子病歷市場份額
InterSystems和Epic像雙子星一樣,各自統治了自己的角落。
04 換牌
但角落永遠是角落,當站穩這個角落的時候,InterSystems決定換牌。
在19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InterSystems的營收都是5000萬美金,它說它成了一個小市場的國王,但這個小市場不會增長,也沒有未來。[1]
外面的數據庫世界卻正飛速發展。
Oracle的成立時間和InterSystems差不多,在1986年的營收和InterSystems也差不多,都是5000萬美金左右。但三年后的1989年Oracle的營收就到了5億美金,十倍的增長。實際上如果再往后看一下的話,到2000年這個數字將會到達100億。[2]
面對這種巨大落差,InterSystems準備走出角落,換一張通用數據庫的牌。
它決定開發一個與時代接軌的、更具有通用性的新產品——Caché。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不亞于IBM孤注一擲System/360,幸運的是它成功了。
Caché于1997年發布。
InterSystems是這樣介紹Caché的:第一,它是Oracle的競爭對手;第二,當它的用戶——比如Epic,在受到其他MUMPS的用戶——比如Cerner——挑戰的時候,對方在技術上已經輸了,因為它用的是過時的東西。[3]
前者的意思是它是通用數據庫,后者的意思則是它還保持著醫療領域的壟斷性競爭力。
Caché是法語,本意是隱藏,但從Caché開始,InterSystems反而走向了公眾,按照其官網的說法,Caché可以用于醫療、金融、物流、制造、礦業、政府等各種領域等,這和我們所熟悉的通用數據庫在通用性上沒有任何差別。它其實是通過多模實現了這種通用性,不僅支持MUMPS,還支持SQL和對象接口。這幾年多模數據庫正成為一種潮流,但在1997年,這種理念相當超前。
它確實也成功了,現在有很多其它行業的故事可以講,而且在大數據時代,它甚至可以說它可以處理天文級數據——真正的天文級數據,在歐洲宇航局,人們用它來對蓋亞衛星所獲取到的數據進行分析。
InterSystems還跟上了云計算的潮流。
2017年,InterSystems基于Caché推出了IRIS,定位于下一代數據平臺。目前IRIS已經支持了AWS、Azure、Google Cloud,以及令人驚訝的騰訊云。
云、AI、多模型、高性能……不管是功能還是平臺成熟度,IRIS已經不亞于任何主流數據庫產品。
2020年,InterSystems首次登上Gartner云數據庫魔力象限,成立四十多年的它,終于換牌成功,和主流站在了一個起跑線上。
05 三張底牌
對InterSystems來說,通用數據庫的序幕剛剛開始,這是一個無限的游戲,一時輸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一直留在牌桌上。
InterSystems有三張底牌,它們就像一道護城河,圍起了醫療數據庫的角落,讓別人很難進入,但自己能退守其中。
只要有醫療這個角落在,它就有持續的營收,只要有持續的營收,它就可以一直留在牌桌上。
首先是技術和標準兩張牌。
醫療是個以層次型數據處理為基礎的領域,而MUMPS技術反而有更好的性能。實際上在這里,Caché就是世界上最快的數據庫,一般情況下,它的響應速度是關系數據庫的5倍。[4][5]
此外醫療作為一個強監管的領域,多年的實踐已經上升為標準,包括醫療軟件生命周期管理的標準IEC 62304、醫療信息系統數據共享標準H7L-FHIR等。InterSystems長期跟隨了這個領域的發展,已經將多年對標準的適配集成到了自己的Health Connect平臺中,它和Caché一起,構成了醫療數據平臺的最佳解決方案。
這兩張牌是成本牌,能攔住一些小廠商,但對巨頭來說不是問題。
第三張是用戶粘性的牌。
醫療是一個用戶黏性很高的行業,系統一來有很強的熟悉門檻,二來已經融合進了整體業務流程中去,涉及方方面面多個角色,所以一旦用慣了就沒人想再換。比如美國有家醫療信息化供應商Cerner,Cerner在美國市場排名僅次于Epic,強于Meditech。2014年,Cerner收購了西門子的醫療IT業務,但時至今日,Cerner都沒能把西門子德國客戶的系統換成自己的。[6]
這是一張先發優勢牌,威力比較大。
不過這些還不夠。
06 牌友與非零和玩家
InterSystems還有很多牌友,所謂的非零和玩家也體現在這里。
非零和在這里特指正和,即博弈的過程中雙方利益都會增加,至少一方的增加不會引起對方的減少。
笑傲江湖里有個金刀王元霸,武功雖不突出,但在洛陽影響力巨大,他就是一個非零和玩家。
他的策略是放棄打打殺殺,選擇跨界合作,建立好與地方及官府的關系。書里列舉了兩個證據,其一是他家門口河南巡撫題的匾,其二是招待岳不群時,除武林人士外,云集而來的本地商賈士紳。
跨界是重要的,因為同一個領域最終都要走向競爭,就像五岳劍派看似結盟,其實斗的比仇人還厲害。而王元霸和官府合作則是優勢互補,雙方都有好處,可以實現江湖與廟堂的和諧發展。所以他能在洛陽享有金刀無敵的美名,岳不群來了也要畢恭畢敬。
很多大俠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曉得在武林里爭,不管武功多么高強,最終都被零和。
醫療行業就是InterSystems的洛陽城,它在這里搞非零和。
和王元霸一樣,它也有一塊匾,這塊匾體現在InterSystems的創始人Ragon身上。
Ragon有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亂的身份,比如麻省布里格姆衛生系統的受托人、麻省總院(MGH)的受托人、麻省總院運動的名譽共同主席、哈佛醫學院研究員委員會的成員、麻省理工學院理事機構麻省理工學院公司的成員、麻省理工學院運動的共同主席……他還投資創立了Ragon研究所,致力于免疫相關的研究,而Ragon研究所也是麻省總院、MIT和哈佛的聯合研究中心。
這些代表了他在這個行業的影響力,也代表著這個行業對他的認可,相當于一塊匾。
河南巡撫給王元霸的匾上寫的是見義勇為,InterSystems這塊匾上,寫的是救死扶傷。這種匾既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安排,領導說誰見義勇為,其實意思是將來的義應該要誰來為。
同樣和王元霸一樣,InterSystems也有很多跨界伙伴。
跨界是一種表象,所有人都很容易宣布自己能叫到人,但真正應該看的,是背后有沒有相應的利益分配策略。
從銷售目標上,InterSystems要求只有20%來自自營,剩下的都要來自合作伙伴,這構成了它合作的關鍵基礎,在這種導向下,到目前為止,它在全球已經發展出一千多家合作伙伴。[7]
量很多,但質更關鍵,決定合作是否長久的,要看沖突時的利益取舍。
為了自己的業務拓展,InterSystems曾收購了一個醫療信息化產品TrackCare,TrackCare和Epic多少有點競品的意思。但為了不傷害Epic以及其他客戶的利益,InterSystems選擇了TrackCare不在美國本土銷售。這就是一種取舍。
TrakCare在中國有個伙伴叫東華醫為。東華醫為起源于東華的醫療事業部,早起靠代理TrakCare起家,后來生意越做越大,便獨立出來成立了東華醫為,并參考TrakCare做了一個自己的DtHealth(現在叫iMedical)。這似乎是一種偷師,也算一種競爭,但InterSystems依然找到了它和東華間的平衡,iMedical還是Caché的客戶,東華依然在為InterSystems站臺。這也是一種取舍。
東華后來又被騰訊投資了,而且我猜正是為了支持它和騰訊的云HIS計劃,InterSystems才特意上了騰訊云。這種支持還是一種取舍。
這種取舍讓InterSystems的伙伴建設上相當有質量,最早的合作伙伴、最早的客戶,都一直持續到現在。[8]
它們相當于InterSystems的牌友,和三張底牌一起,上下左右攔住對手,可以讓InterSystems后顧無憂。
07 關于未來
這就是InterSystems過去的故事,夾雜著我的主觀判斷。
不過未來的一切都剛剛開始。
2021年Oracle收購了Cerner、微軟收購了Nuance Communications,各自花了兩三百億美金,所以這兩個數據庫巨頭顯然是要大舉進軍醫療了。
然而我依然認為它們不會影響到InterSystems,它們瞄準的應該是增量,可能是云醫療,也可能是醫療AI,但總之不會是醫療數據庫。因為醫療數據庫切入太難,巨頭太沒有耐心,而且規模又太小——InterSystems全年營收也就10億美金的樣子,全拿過來又怎么樣呢。
參考:
[1].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little-known-intersystems-grows-to-dominate-an-it-market-in-age-of-obamacare/2014/07/17/db975f82-0ba0-11e4-8341-b8072b1e7348_story.html
[2].https://content.dsp.co.uk/the-history-of-oracle-corporation-1977-2000
[3].https://www.forbes.com/sites/zinamoukheiber/2013/03/04/behind-epic-systems-a-low-key-health-it-company-called-intersystems/?sh=5a3d9a0fd88a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Systems_Cach%C3%A9
[5].https://www.eefocus.com/communication/192248
[6].https://www.163.com/dy/article/GT8VO0N505118K9D.html
[7].https://www.hit180.com/16411.html
[8].https://www.hit180.com/15521.html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