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市值觀察,作者 | 云潭,編輯 | 小市妹
有“鋰”走天下,擁硅便成王。
新能源盛宴掀起造富狂潮,上游資源更是其中的頂流。通威、協鑫、大全、天齊鋰業、贛鋒鋰業一躍成為資本市場耀眼的明星。
中國光伏二十年,輝煌與沒落、成功與失敗的故事頻繁上演,無錫尚德、江西賽維見證了中國光伏行業的失意落寞,如今通威、隆基又帶領中國光伏產業重新崛起。
大浪淘沙,從魚飼料起家,到光伏硅料巨頭,劉漢元執掌通威晉升為“新硅王”,他也憑借1250億元身家反超劉永好,躍升為新任四川首富。
雙碳戰略的歷史洪流中,他是產業變革者,也是時代弄潮兒。
“要賺錢,學漢元”
川娃子劉漢元由于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后,14歲的他沒有進入高中學習,而是選擇了四川水產學校就讀,學習淡水養殖,畢業后當起一名養殖技術員。
雖然這份工作月薪只有33元,但劉漢元借此可以到四川各地考察水產養殖。經過一番調研走訪,他發現四川大多是在池塘養魚,這些魚帶有一股土腥氣,而水庫養殖要新鮮許多。但水庫養魚生長慢,只能散養。
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漢元了解到德國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在當時,還從來沒有中國人親身實踐過。
劉漢元初生牛犢不怕虎,他篤信這一技術將大有可為??墒撬拇竽懺O想,并沒有得到外界的理解。無奈之下,他的父親賣了兩頭豬和一些菜秧,湊齊了500元初始資金。
經過了提心吊膽兢兢業業的7個月,1984年,劉漢元的網箱流水養魚試驗正式驗收。64平方米的網箱里,產出2781斤魚,相當于畝產2.53萬斤,劉漢元凈賺1930元。要知道,當時四川畝產最高紀錄不到2萬斤。
劉漢元敢闖敢為的舉動,刷新了四川養魚史上最高紀錄,《四川日報》頭版報道了這項發明。
據稱,時任四川省水產局副局長的楊全成得知這個消息后,興奮得大叫:“要將這個技術在全省推廣,帶出一窩,帶出一片來!”
這一年,劉漢元才20歲。
那是一個中國企業家英雄輩出的年代,也是在同一年,劉永好兄弟在為他們一筆10萬元的大訂單競相奔走;柳傳志聯合中科院計算所十名研究員成立聯想集團;王石創立萬科,張瑞敏執掌海爾……
兩年后,劉漢元的養魚技術被列入農業部“星火計劃”,正式向全國推廣。劉漢元一舉成名,四川甚至掀起了“要賺錢,學漢元”的熱潮。
同年,劉漢元決定向上游延伸,按照他的“飯碗理論”:“誰和農民直接搶飯碗,誰就沒有飯碗;誰給農民飯碗里添油加肉,誰就有飯碗。農民能直接做的,原則上我們不做;他們做不好的,都由我們來做。”于是,他創辦眉山縣漁用配合飼料廠,為農民兄弟服務。
經過20多年的深耕和鉆研,通威成長為全球水產飼料行業里的絕對翹楚,年產能超過1000萬噸。
劉漢元第一戰,讓人們見識了他驚人的膽識和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而且,劉漢元并非盲目躍進,而是在多次考察后才開始行動。
創業前20年,他聚焦水產農業領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并最終在這個并不性感的行業,做到了世界第一。
從飼料到光伏
故事的高潮便意味著精彩華章開始落幕,通威登頂世界水產飼料頭名后,其營收和利潤呈現增速下滑的跡象。
2004年,通威股份成功上市,水產飼料的故事進入歷史性節點的小高潮。
其實,早在2002年,劉漢元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進修時,便接觸了各種新能源光伏的火種,并種在了劉漢元的心中。DBA工商管理博士畢業后,他毅然闖進光伏行業。
劉漢元從小就喜歡捯飭無線電,對電子技術、芯片技術一直特別感興趣,芯片業與光伏業存在一個共同的原材料,即多晶硅。因此,他在進入光伏行業后,選擇了上游光伏硅料行業。
然而,與飼料行業的穩定性相比,光伏硅料價格的波動極為劇烈。“產能在中國,市場在國外”的格局,讓我國光伏產業受國外市場影響巨大,定價權旁落在國外資本手中。
當時,中國光伏企業聚焦中游組件環節,市場、技術、原料被外資把控,“三頭在外”的局面下,光伏雖前景無限,但如果長此以往,中國光伏企業將陷入逼仄的牢籠中。
為打破上游環節的鉗制,劉漢元、朱共山等一批光伏有志之士開始向硅料環節進發。
2007年5月,通威與巨星集團在四川樂山成立四川永祥,主攻硅料多晶硅產業。2008年初,劉漢元將四川永祥注入上市公司通威股份。
彼時,正值硅料行業烈火烹油之際,2008年初,硅料價格一度漲至驚人的500美元/公斤,上漲12倍,而其成本僅800元人民幣/公斤。
此時的通威才剛剛開始投產,但不到一年后,金融危機襲來,行業驟冷,價格又暴跌了12倍,突如其來的寒冬,令劉漢元猝不及防。
無奈之下,永祥多晶硅二期的計劃只能擱淺。2010年上半年,劉漢元又將四川永祥剝離出上市公司體系,緩解業績壓力。
如果說金融危機還是第一場危機,那么自2011年開始的由歐美國家主導的“雙反調查”,就是中國光伏產業的滅頂之災,尚德、賽維、英利等第一批中國光伏企業轟然倒塌。
覆巢之下,劉漢元只能收縮戰線,控制產能,降低成本。而此時,得益于穩定的飼料主業,通威可以輸血硅料,永祥最終活了下來。
行業低谷期,永祥多晶硅呈現低流血狀態,最多有2億元的虧損。劉漢元曾回憶道:“當時,該停產就停產,該控制就控制。只有活下去才能迎來新的一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發生了。”
中國光伏企業的起點極為輝煌,但在前兩次的中外光伏大戰中慘敗收場。海潤光伏創始人楊懷進后來描述:“就像一場煙火,嘭的一聲上了天,落下來的全是灰。”
坐過驚險的過山車,硅料市場又經歷了幾輪牛熊,暴賺和巨虧似乎只是一夜間,金融危機和雙反的夢魘中,中國光伏企業榱崩棟折,硅料市場徹底崩塌。
深耕飼料行業20多年的劉漢元,從沒有經歷過如此驚心動魄的大起大落,永祥能活下來的關鍵在于他嚴控邊界和謹慎擴張。
硅料新王
“太陽能,才是未來。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最令人激動的冒險。”1979年的夏天,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新落成的白宮太陽能電池板前進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
他沒有想到的是,經歷三次光伏大戰后,世界光伏產業正式進入“中國時代”。在上游多晶硅領域,通威、協鑫、大全等引領全球,一舉改寫了過往受制于人的局面。
光伏行業具有典型的“牛鞭效應”,上下游產業供需錯配明顯,中游硅片投產速度要快于上游硅料,硅料供給滯后于中下游需求。
近兩年,中環、隆基雙巨頭大舉擴產,而前期在硅料低迷期,極少有企業投產硅料,供需矛盾進一步激化。
雙碳戰略下,2021年起,硅料價格扭轉跌勢,快速反轉。硅業分會9月第一周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單晶復投料均價30.72萬元/噸單晶致密料30.51萬元/噸,為近十年來的新高。
本質上來說,多晶硅行業屬于重化工行業,具有重資產、高投入、擴產周期長等行業壁壘。價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誰擁有的產能多,誰就能持續受益。
放眼未來兩年,通威(永祥化工)、大全、東方希望、協鑫、特變電工(新特能源)、亞洲硅業,以及海外的德國瓦克、韓國OCI,幾大玩家中,通威產能最大。
目前,通威高純晶硅年產能達到23萬噸,全球第一,2021新項目一期(年產10萬噸)投產后,年產能預計達到33萬噸;兩期項目全部投產后,則將提升至43萬噸。這將是行業中“巨無霸”的存在。
今年上半年,公司高純晶硅產量10.73萬噸,同比增長112.15%,國內市占率高達30%。同期,通威股份凈利潤122.24億元,同比漲超3倍,再度刷新歷史新高。
而在成本端,通威優勢明顯。按照埃隆·馬斯克解析制造業的第一性原理:“要回歸事物本質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采用類比或者改良法,類比和改良只能對技術或產品產生較小的升級迭代,只有研究事物的本質才能帶來顛覆。”
拆解硅料行業,其本質是化工業和制造業,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低。由于當前的硅料工藝技術基本穩定,成本因素是硅料企業取勝的關鍵。
成本構成中,電力、金屬硅粉占比最高,均為三成左右。作為高耗能產業,許多企業將工廠設立在新疆、內蒙、四川、云南等電價低廉地區。
前中國首富劉永行是硅料行業的新玩家,他就將目光瞄向了心儀已久的新疆準東。經過近10年的論證研究,2019年,東方希望12萬噸多晶硅項目(一期3萬噸)正式投產。
而劉永行的殺手锏依舊是“令人發指”的降本增效,他將“煤炭-運輸-自建電廠發電-多晶硅-重化工循環利用”融為一體,計劃以極低的成本殺入硅料江湖。
作為行業領頭羊,通威成本優勢十分明顯,2021年,其新增產能生產成本最低已至3.37萬元/噸,同比下降7.2%,為行業最低。
和同儕相比,劉漢元應該是業內極少數,打通了從上游硅料到中游電池再到下游光伏電站“一體化”化經營的企業。這樣一來,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平抑中下游成本波動風險。
數據最能證明實力,通威電池出貨量已連續5年全球第一(PVInfolink數據),TOPCon采用了自主研發的多晶硅沉積技術路線,平均轉換效率超過24.7%;研發的HJT電池效率最高達25.67%。
下游方面,通威打通了自己最擅長的漁業養殖,聚焦“漁光一體”光伏電站,已建成51座,累計裝機并網3.12GW。
創業四十載,劉漢元前二十年深耕漁業,后二十年死磕光伏,他以光伏為矛,飼料為盾,摘得兩座世界桂冠。
川商江湖,最令人稱道的要數劉永好家族,但相比于新希望的多元擴張,通威40年來,聚焦農業和光伏,他“聚勢聚焦,做專做精”,這一點倒更像劉永好的哥哥劉永行。
“一個企業應該把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做精、做專,只有在行業里面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才能真正長治久安。”劉漢元深知專注的重要性。
他的成功既有自己的前瞻和耐心,亦有在農業行業的積淀做基礎。要知道,過往二十年,多晶硅領域,資本介入卻又鎩羽而歸,許多企業轟然倒塌,腥風血雨,商業的殘酷不過如此。
大起大落,成王敗寇,劉漢元都看在眼里,正是恪守投資原則,不盲目跟風,再加上飼料業務的輸血,最終“剩者為王”,贏得了這場極為慘烈的周期之戰。并最終在光伏黃金時代登頂,成就一代“新硅王”。
Oh! no
您是否確認要刪除該條評論嗎?